当有人突然倒地失去呼吸时,正确的急救措施能决定生死。但很多人对人工呼吸存在误解:是应该向患者口中吹气,还是吸气?答案可能出乎意料——人工呼吸的核心是“主动送气”,而非被动吸气。这一操作的原理与人体呼吸机制密切相关,掌握其科学逻辑新影宝,关键时刻能成为救命的钥匙。
吹气而非吸气:破解常见误区人工呼吸的正确操作是向患者口中吹入空气。当人呼吸停止时,肺部因失去扩张动力会逐渐塌陷,血液中的氧气含量持续下降。此时需要通过外力将空气“压”入肺部,帮助肺泡重新张开,让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,同时排出二氧化碳。这一过程被称为“正压通气”,与自然呼吸时肺部主动扩张的原理一致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施救者无需刻意深吸气再吹出。正常呼吸的潮气量(每次呼吸进出肺部的气体量)约为500毫升,而急救时只需将患者胸部轻微抬起即可,过量送气反而可能导致胃部胀气,引发呕吐或肺泡损伤。
人体呼吸的本质是气体交换: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,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。当患者自主呼吸停止,这一交换过程被迫中断,但心脏仍可能保持微弱跳动(此时需配合胸外按压维持血液循环)。人工呼吸通过外力重建“氧气输入-二氧化碳输出”的循环,为脑细胞等重要器官争取存活时间。
从生理学角度看,人工呼吸需满足两个关键条件:一是送气压力足够让肺泡扩张,二是送气时间与心脏收缩周期协调。现代急救指南建议,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,确保气流能充分抵达肺部深处,同时避免因吹气过快导致气道压力过高。
操作要点:细节决定成败开放气道:施救前需将患者头部后仰,抬起下颌,清除口腔异物(如假牙、呕吐物),确保气道畅通。这一步骤比吹气本身更重要,因为堵塞的气道会让所有努力徒劳无功。密封与力度:用口罩或手帕覆盖患者口部(避免直接接触),施救者捏住患者鼻翼,深吸一口气后匀速吹入。吹气量以患者胸部轻微起伏为准,无需过度用力。配合胸外按压:单纯人工呼吸无法维持血液循环,需与胸外按压按30:2的比例交替进行(即30次按压后2次吹气),形成完整的“人工循环”。有人认为“患者需要氧气,应该让施救者吸入更多空气再传递”,这一逻辑存在根本错误。人体呼吸系统是单向设计:吸气时空气进入肺泡,呼气时二氧化碳排出,但这一过程依赖肺部自身的弹性回缩。当患者失去自主呼吸能力,肺部无法主动完成“呼气”动作,此时需要外力帮助完成“吸气”(即吹气),而呼气则通过肺部弹性自然完成。若强行从患者口中吸气,反而会加重气道塌陷,加速缺氧进程。
掌握人工呼吸的科学原理,不仅能破除“吹气还是吸气”的困惑,更能理解急救中每一动作的逻辑。这种知识无需高深医学背景,只需记住:急救是“模拟生命运行规律”,而非“创造新规律”。国内多个急救培训项目已将相关技能纳入普及课程,了解这些基础原理新影宝,或许某天就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“关键1秒”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